佛道、商道(三) – 佛教與科學的關係

佛學與科學

 

孫中山先生說:「佛教乃救世之仁,佛學是哲學之母。研究佛學,可補科學之偏。」
 

愛因斯坦說:「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,它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,揚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宗教理論,涵蓋著整個自然與精神,它應該是建基於對萬有的體會而生起的宗教意識,將自然與精神結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,佛教就正符合這些條件。」
 

佛教與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,但兩者對因緣(因果)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,乃至在極大的天文空間,也證明了無常、無我的概念是科學性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,當物體(如載人的飛船)速度接近光速時,宇宙空間會不斷縮小。換句話說,宇宙會依觀察者的飛行速度而變化,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存在。
 

科學證明了整個宇宙空間不是獨立存在,是無常、無我的。在微觀世界中,物質是無常、無我,在宏觀世界中,宇宙也是無常、無我。由此推論,既然兩端是無常、無我,我們的生活也不會是恆常不變,任何可以觸摸到的東西都是無常、無我的。
 

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是可以互相轉變的(E=mc²)。世界上有很多現象、事物,都是因為能量、質量的互相轉變產生出來的。所以,世事變幻莫測,一切都是無常、無我,沒有一個定數。這些例子都顯示了佛法的科學性,佛法沒有迷信的成份。
 

愛因斯坦曾說:「空間、時間和物質,是人類認識的錯覺。」這和佛教的《般若心經》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」以及法相唯識之學中的「比量,現量,佛言量」是十分相近的。
 

佛教的教義,使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有深刻認識,同愛因斯坦、韋柏(Max. Weber)、海德格爾(Heidegger)、榮格(Carl Guster Juny)的研究,有不少相近相符,可以互相印證。所以湯恩比說:「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。」
 

愛因斯坦也明確的說:「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的疑問,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。」
 

佛教關於人生解脫的方法,延續了幾千年,被歷代的人們認為是切實可行的。我們處於一個科學發達的時代,不可只滿足於「是甚麼」,我們還要知道「為甚麼」,這才符合科學的探索與學習精神。
 

佛陀教示的修行是建立在嚴格、嚴密的宇宙觀、生命觀基礎之上。從大乘佛教經典如《華嚴經》、《圓覺經》、《金剛頂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等可歸納出佛教基本的宇宙觀和世界觀,而從《阿含經》、《佛本生經》及《俱舍論》等佛教經論,可總結出佛教生命觀的基本架構。誦讀佛教的大經典論,使我深切地體會到,佛教不是單講信仰,更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心性科學。
 

透過恆久的實踐、探索和學習,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,得以拓展心靈空間,擴大視野,藉著領悟佛法智慧,提升管理素質,人生活得更有意義,更快樂自在。
 

筆者:卓瑪
 

#第三世多杰羌佛 #福慧行 #佛教 #商道 #科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