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:佛法如何應用在人事管理
佛教人事管理的新內涵
什麼是人事管理?
在於70年代,管理是標準化,管理者以命令與控制為管理目標。80至90年代,管理者開始以承諾與學習模式帶領員工。90年代末期,是創造知識的年代,管理者以激烈與激發員工為主導。
管理模式變化(科學管理向價值管理轉變)
一般人以為管理就是領導別人怎樣工作,只注重經濟的效益,而忽略了身心上的健康發展與精神力量,而這卻是深遠影響著整個事業的將來。
在快速變動的時代,企業面臨的問題,往往是不確定性的,解決問題的方案也不具體。這時,領導者的概念更多是與員工個人的價值觀、理想、學習能力、創造力、潛能開發、自我超越結合起來,甚至與人類最根本的思維模式聯繫起來。改變既有的價值觀,將成為領導的精髓所在。
管理焦點變化(增強效率向增強效益轉變)
以宏觀的角度來制訂事業的理念,歐洲的優質管理模範,便標以全面的準則來評核機構的表現,以取代傳統的偏重盈利業績的準則。新準則是促進(因)和成績(果)兩方面:由促進的過程而產生成績,成績是機構的成果;由成果反映出促進所需改善的地方。兩者相輔相成,互相影響,由以下的各方面反映出來:領導、管理程序、個人發展、參與性、社會責任等。
佛法的修習使我們領悟到精神拓展的重要性,管理事業的同時,要兼顧管理心靈,提昇財富的同時,更應提昇精神的境界,使大家工作得更主動和積極,使管理上有更大的成功。
管理角色變化(監督他人向協助他人轉變)
佛教的管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利,同時也樂意幫助他人擺脫苦惱。佛教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者的工作不再局限於為下屬布置工作、任務,以及監控他們的績效,更重要的是能夠鼓勵和指導下屬,為了面對現存的和未來的挑戰,而進行不斷的學習,與自我發展。管理者被賦予了一些新的角色,如教師、教練、開發者、指導者、學習促進者、戰略學習管理者等。
美國麻省理工教授彼得.聖吉在其名著《第五項修煉》中對領導者的角色進行了重新界定,認為領導需要扮演幕後設計師、僕人和教師。
筆者:卓瑪
版權聲明:
在此網站刊登的文章,都是「福慧行」原創文章(特別註明除外),版權為「福慧慈善基金」所有,於「福慧行」的官網、微博、「福慧行智」微信訂閱號或其他「福慧慈善基金」授權之平台發佈。歡迎大家轉載或引用,與更多人分享及結緣;但同時請大家尊重版權,無論是全文轉載、部份節錄、引用,請務必註明版權所屬及文章來源(如下段所示),避免盜用等侵犯版權的行為。
轉載或引用者,請註明文章來源、版權及鏈接如下:
以上文章是轉載/引用自「福慧行」官網原創文庫,版權為「福慧慈善基金」所有。原文鏈接如下:
官網:https://hkfhh-com.preview-domain.com
微博: http://weibo.com/u/5857274799
微信: 福慧行智 (WeChat ID: Cultivation888)
#第三世多杰羌佛 #福慧行 #佛教 #商道 #管理